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交通设施网>资讯列表>智慧社区如何提高社区治安管理?

智慧社区如何提高社区治安管理?

2020年08月18日 08:36:04 人气: 49 来源: 智能化弱电工程设计与施工
  互联网浪潮下中国已搭上智慧列车急速飞驰,社区作为生活基本单元,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步入一个全新时代。智慧社区成为新时代社区发展的新方向。而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安防作为社区安全的*道屏障,是全社区安全守护者,十分重要。当前智慧社区建设在各大城市展开,安防建设也正在从“传统”向“技防”转型,为社区百姓提供安全与便利,从而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那么,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安防这张网是如何张开布局的呢?其中又用到了哪些技术?本文将从小区、楼道、家庭三个层面来列举智慧社区中的安防技术。
 
  小区:出入口管理与电子围栏并驾齐驱
 
  对于小区这个整体范围的防控,一方面通过围栏、巡逻等方式为小区划定一个安全区域,另一方面,在出入口设置关卡,做好管理控制工作。
 
  小区围栏除了传统的围墙,为防止非法入侵,通常还设置电子围栏。以阻挡为主,报警为辅,当有人恶意侵犯,或者攀爬社区围栏时,它都可以*时间报警至社区安全监控部门。同时,在小区内设置360度无死角监控以及电子巡更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危险,排除隐患。此外,当发生意外状况时,小区安防系统也可以帮助居民快速查找,查明真相。
 
  小区出入口的管理分为人员管理和车辆管理两个部分。人员管理方面,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推广和系统集成程度的成熟,人员通道管理可采用人脸识别、身*证、指纹、二维码、IC/ID卡或人证合一等多种认证方式通过后进入,可自动识别小区业主及常住住户,无需业主手动,系统识别确认后自动开门、点亮电梯对应楼层按钮。人员智能门禁设计在阻止非授权人员进入的同时方便业主进出,同时也能统计人员出入数量。基于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应用,为业主及访客提供了更安全和便捷的出入管理方式。
 
  车辆管理方面,智慧停车系统不仅能识别车辆信息,控制车辆的出入,还将对进出车辆进行管理,协助居民快速停车找车。其主要是将射频识别技术与视频识别技术相结合,建立智能监控卡口,预先采集业主车牌和车脸信息,出入口系统支持高效的车辆识别联动闸机放行,也支持访客预登记的车牌识别放行,无需再次验证,同时访客来访信息可被推送到被访者的可视对讲室内机。不仅改变了单一识别方式,而且实现了人、车、卡口间交互,并且可接入社会治*系统,便于治*防控稽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打击涉车不法行为精确度和及时性,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楼道:门禁访客机成新眼睛
 
  随着对于“开放小区”的要求提出,小区围墙作为*道安全保障即将弱化,小区单元门成为直接住户安全*道关口。楼道单元门采用门禁子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人员通行权限进行管制,采取人脸识别验证进入,只有经过授权的人才能进入受控区域门组,全面保障业主隐私和安全。同时,访客呼叫业主,业主既可以看到单元门访客视频,也可以看到单元门周边监控视频,全面了解现场状况。
 
  楼道安防门禁系统可以采用多种门禁方式,对使用者进行多级控制,并具有联网实时监控功能。一人进出楼栋、人过留影,重点关注人员(老弱病残弱势群体、高危在逃人员)轨迹记录分析。倘若已有不法分子进入社区内,那么分布在楼道各个角落的视频监控子系统就能发挥作用,作为“眼睛”守卫着基层平安。
 
  家庭:三层联合智慧安家
 
  家庭安防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家庭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网、监控终端依次对应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安防传感器一般包括监控摄像机、燃气感应器、人体感应器、红外探测器、门窗防盗探测器以及报警按钮等,它们均作为无线传感网络的一个节点,利用蓝牙、wifi、zigbee等无线通讯技术接入,大量传感器全面地保障了家庭安全。如在客厅设置红外线感应探头,当有不速之客进入会立即报警,并且连接中控室,及时通知保安。而设于主卧开关旁边的紧急报警按钮,可在有突发状况时触动,保安进入紧急应战状态提供救援服务。
 
  此外,手机、平台电脑等移动设备已经成为家庭安防*的组成部分。在发生非法入侵,火灾、燃气泄露等异常情况时,智能传感器会发出报警信号,并通过家庭中心将信号传至小区物业管理中心、报警中心、居民手机,通知安保人员及时赶到现场处理。同时,居民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可远程监控、可视化对讲。
 
  结语:安防是智慧社区*的组成部分,也是智慧社区存在的价值所在。本着“便民、惠民、利民、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原标题:智慧社区如何提高社区治安管理?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09766069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