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多地正在积极推动地面与低空的自动驾驶服务,从Robotaxi、AirTaxi等共享出行方式,到无人机及无人车货运领域,均呈加速发展趋势,有望形成全无人立体交通新模式。
空地一体交通已实现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在出行与货运领域形成多元落地场景。
地面出行:Robotaxi开启商业化竞速
北美成为Robotaxi主战场,三巨头构建差异化竞争格局:特斯拉基于焕新版ModelY改造的Robotaxi在奥斯汀试运营,搭载HW5.0硬件与FSDV12系统,以0.2美元/英里的目标成本凸显优势,计划2026年推出无方向盘的Cybercab车型;Waymo已完成1000万次无人驾驶付费行程,运营车辆超1500辆,通过“多传感器+高精地图”方案覆盖美国4个城市,并与优步、丰田等构建生态联盟;亚马逊Zoox启用加州工厂,计划2027年年产1万辆原生设计Robotaxi,剑指迈阿密、洛杉矶等市场。
低空出行:AirTaxi打通城市立体脉络
欧美通过政策突破加速AirTaxi落地:美国FAA发布《动力升力飞行器认证咨询通告》,为eVTOL设立5669.9千克最大起飞重量标准,JobyAviation完成70%认证节点,计划2026年在洛杉矶启动服务,单程票价150~200美元;欧洲Volocopter在巴黎、新加坡完成350架次演示飞行,获EASA认证并开通戴高乐机场至市中心航线;迪拜更规划2030年实现25%日常出行由eVTOL承担,首条线路已获批准。
空地货运:无人联运重构物流效率
“无人机+无人车”模式实现跨场景高效配送:成都青白江区构建“云端速达+空地联动”网络,18公里航线的保税商品配送从半天压缩至1小时,效率提升50%,运营成本降低近1/3,单台无人车日均配送2万件货物;亚马逊PrimeAirMK30无人机在北美实现60分钟极速达,覆盖6万种商品,沃尔玛与Wing合作将30分钟配送服务扩展至100家门店。
单独发展地面或低空自动驾驶,虽能带来局部优化,但真正的颠覆性力量源于二者的系统性融合。“空地一体”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体系重构。
空间资源的极致利用:城市地面交通已趋于饱和,向上要空间成为必然选择。低空,特别是300米以下的空域,是一片尚未被充分开发的“新蓝海”。空地一体将交通从二维平面拓展至三维立体,极大提升了城市交通的容量与韧性。
出行效率的范式革命:面对拥堵,地面交通的优化存在物理上限。空地一体通过动态路径分配,为紧急通勤、高端商务出行等需求提供了“三维超车”的可能。一个典型的场景是:用户通过一个App呼叫,系统根据实时交通状况,智能推荐乘坐Robotaxi抵达起降场,换乘AirTaxi飞跃拥堵区域,再换乘地面车辆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全程无缝衔接方案。
物流体系的全面升级:从“仓到人”的物流链条将被重塑。大型无人卡车负责区域仓之间的干线运输,中小型无人车负责市内中转,而无人机则能实现从中转站到用户阳台、办公楼顶的“点对点”精准投递,形成一张“干线-支线-末端”无缝衔接的立体智慧物流网,实现小时级甚至分钟级的极致配送体验。
结语:空地一体交通,描绘的是一幅人、车、路、空协同智慧的壮丽画卷。它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城市形态、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的深刻变革。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从被动适应拥堵,转向主动设计和驾驭一个全新的立体移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