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交通设施网>资讯列表>交通领域动态速览|截至6月末全国4S店总量约为3.2万家、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

交通领域动态速览|截至6月末全国4S店总量约为3.2万家、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

2025年09月30日 14:20:39 人气: 12437 来源: 智慧城市网整理
  在2025年9月23日-9月27日这段时间里,交通领域发生了哪些新动态?小编一文带你揭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截至6月末全国4S店总量约为3.2万家
 
  9月26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4S渠道网络持续优化,截至6月末全国4S店总量约为3.2万家,较2024年末下降1.9%,行业正经历深度结构性调整,呈现整体收缩态势。分品牌看,自主品牌网络规模首现收缩,合资品牌收缩幅度收窄,豪华品牌维持收缩;新能源品牌网络则逆势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
 
  9月27日,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口开幕。据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介绍,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超975万辆,同比增长31.3%,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21.4%。其中欧洲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大幅回暖,同比增长24.7%;美国新能源汽车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同比增长4.1%;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销量达到了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44.3%。
 
  我国正加快推进20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9月23日表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示范规模稳步扩大,全国已建成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正加快推进20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35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1万张。
 
  重庆市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座谈会
 
  9月28日,重庆市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座谈会举行。会上不仅有整车龙头企业出席,还汇聚了氢能、车联网、软件、互联网等产业生态链上的重要企业。参会代表表示,此次座谈会既是一次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对接,也是重庆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的又一次集结号。
 
  《“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将发布
 
  2025年9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交通运输部宣布《“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即将发布施行。该意见旨在推进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规模化创新应用,明确将推动大通道货车自动驾驶、内河船舶自主编队航行、公路自由流收费等重点工程。交通运输部还将联合行业力量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并实施“十百千”创新行动,加快智能体应用普及,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
 
  北京将扩大“车路云一体化”覆盖
 
  2025年9月23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苏国斌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北京将持续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该举措旨在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化运行和辅助驾驶联网车辆发展,覆盖范围将扩展至更大区域。同时,北京将聚焦车规级芯片、智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此举是落实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推进“双智”城市4.0建设的重要步骤。
 
  交通运输部发布《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2025年)》征求意见稿
 
  近日,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委会及智慧交通物流分委会研究编制了《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2025年)(征求意见稿)》,《体系》指出了支撑部重点专项标准、重点领域新增标准需求,并明确了未来几年运输系统标准工作聚焦方向。
 
  汽车全隐藏式门把手将“退市”
 
  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下称“安全技术要求”)中涉及了行业所关注的“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在该“安全技术要求”中,明确了“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外门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关键词: 交通领域,动态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09766069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